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来源:
开云下载
发布时间:2025-02-22 08:56:38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水处理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
2.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于环保治理的管控力度慢慢地加强,污水排放标准不断严格化,对出水悬浮物的要求也慢慢变得严格,探寻沉淀性能好的沉淀池成为必然的趋势。普通沉淀池为提高其出水水质,表面负荷设计值较低,却增大了沉淀池的占地面积,成本造价较高,不利于为企业节省成本,并且存在出水水质不稳定、污泥上浮等问题。常规斜管沉淀池抗冲击负荷能力差,沉淀池进水端的填料上污泥堵塞严重,极易出现填料坍塌的问题,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3.此外,中国专利文件cn 207356638 u公开了一种平流式斜板沉降池,其包括池体,以及形成于所述池体两端的污水进水区、处理水出水区,位于所述污水进水区和处理水出水区之间的沉降区,以及对应于所述沉降区设置于池体底部的污泥斗。然而,该沉淀池为两端进水,从前端到后端全部装有填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沉淀池进水端水的动能较大、污泥浓度较高,沉淀池进水端的填料上污泥堵塞严重,出现填料坍塌的问题,造成出水ss上升,由于填料坍塌严重影响系统运行。
4.中国专利文件cn 212293059 u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降池,包括沉降池主体,沉降池主体为无顶无底的筒状结构,沉降池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漏斗槽,沉降池主体的内侧设置有沉降板,顶盖的上表面中部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端与沉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沉降板的外周面上竖直固定有两个刮板,两个刮板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毛刷安装板,毛刷安装板靠近漏斗槽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清理毛刷,扇形撑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过滤板、活性炭板。然而,该沉降池为防止堵塞采用电机驱动刮板,在刮板上安装有毛刷,一方面该装置只适用于圆筒形沉淀池,毛刷装置机构复杂,水下维修困难,同时在毛刷清理时会造成系统出水ss升高,影响出水效果。
5.针对现存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以解决出水水质不均、污泥上浮、填料堵塞及坍塌等问题,适用于处理小水量(≤2000m3/d)的废水。
7.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包括自然沉淀区ⅰ和沉淀区ⅱ,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通过过水墙与沉淀区ii联通;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设置有进水装置和与进水装置连接的布水区域,所述的进水装置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布水区域设置有导流墙,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的下方设置有泥斗i,所述的泥斗i设置有排泥管;
8.所述的沉淀区ⅱ的上方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包含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上方设有填料,所述的填料上方设置有出水槽,所述的出水槽连接排水槽,所述的排水槽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的排水口设置有排水管;所述的沉淀区ⅱ的下方设置有泥
9.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的长度≤沉淀池体总长度的二分之一。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导流墙设置有开孔,水流通过开孔均匀进入自然沉淀区ⅰ。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开孔可以为圆孔或方孔,开孔总面积为导流墙面积的0.5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填料为斜板填料或斜管填料;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填料的倾角为45~78
,填料的垂直高度为200~1800mm,填料的材料可以选自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等。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出水槽为单根出水槽或两根及两根以上的出水槽。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排水槽设置在沉淀区ⅱ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泥斗ⅰ、泥斗ⅱ的侧壁倾斜角度为50
15.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高效沉淀池处理废水时,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布水区域,经导流墙的分流作用均匀进入自然沉淀区ⅰ进行初次沉淀,污泥进入泥斗ⅰ;初沉后的废水经过水墙进入沉淀区ⅱ经内设的填料再次进行沉淀,水沿填料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填料下滑至泥斗ⅱ中;处理后的废水经出水槽汇入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设置的排水管排出;泥斗ⅰ、泥斗ⅱ的污泥通过排泥管自压排出。
18.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操作便捷,节约能耗,使用成本低。
19.2、本实用新型结合了竖式沉淀池与斜板或斜管沉淀池的优点,使水中悬浮杂质先经自然沉淀区ⅰ进行重力沉淀,泥水分离,污泥进入泥斗ⅰ,水流经过水墙进入沉淀区ⅱ经斜板或斜管再次进行沉淀,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或斜管向下滑至泥斗ⅱ中。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高效沉淀池与常规沉淀池相比较,能大大的提升沉淀效率50~60%,并且将系统出水的水中悬浮物控制至5~30mg/l,处理效率高,沉淀效果好。
20.3、本实用新型的泥斗ⅰ、泥斗ⅱ中的污泥通过排泥管自压排出,能轻松实现连续均匀排出,不会造成污泥堆积问题,保证系统运行稳定。
21.4、本实用新型经过特殊设计,避免了常规斜管沉淀池进水端填料因污泥堵塞而发生的填料坍塌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系统运行稳定。
22.5、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表面负荷设计值提高至0.8~3.5吨水/平米/天,较常规平流式及辐流式沉淀池来说,非常大地节省了占地面积,节省土地资源。
27.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包括自然沉淀区ⅰ3和沉淀区ⅱ11,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3通过过水墙13与沉淀区ii11联通;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3设置有进水装置和与进水装置连接的布水区域,所述的进水装置设置有进水管1,所述的布水区域设置有导流墙2,所述的自然沉淀区ⅰ3的下方设置有泥斗i12,所述的泥斗i12设置有排泥管10;
28.所述的沉淀区ⅱ9的上方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包含支撑架8,所述的支撑架8上方设有填料7,所述的填料7上方设置有出水槽4,所述的出水槽4连接排水槽5,所述的排水槽5设置有排水口,所述的排水口设置有排水管6;所述的沉淀区ⅱ9的下方设置有泥斗ⅱ11,所述的泥斗ⅱ11设置有排泥管10,污泥通过排泥管10自压排出。
,填料7的垂直高度为800mm,填料7的材料为聚氯乙烯;出水槽4设置两根,所述的排水槽5设置在沉淀区ⅱ9的外侧壁。所述的开孔为圆孔,开孔总面积为导流墙面积的5%。
30.使用上述复合高效沉淀池处理废水时,废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布水区域,经导流墙2的分流作用均匀进入自然沉淀区ⅰ3进行初次沉淀,污泥进入泥斗ⅰ12;初沉后的废水经过水墙13进入沉淀区ⅱ9经内设的填料7再次进行沉淀,水沿填料7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填料7下滑至泥斗ⅱ11中;处理后的废水经出水槽4汇入排水槽5内,通过排水槽5设置的排水管6排出;泥斗ⅰ12、泥斗ⅱ11的污泥通过排泥管10自压排出。
32.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其结构如实施例1一致,不同的是:所述填料7为斜管填料,所述填料7的倾角为65
,填料7的垂直高度为1000mm,填料7的材料为聚丙烯;所述泥斗ⅰ12、泥斗ⅱ11的侧壁倾斜角度为55
;所述的沉淀区ⅱ9设置出水槽4,出水槽4设置一根;所述的出水槽4与排水槽5相连接,所述的排水槽5设置在沉淀区ⅱ9的内侧壁。所述的开孔为方孔,开孔总面积为导流墙面积的10%。
34.一种复合高效沉淀池,其结构如实施例1一致,不同的是:所述填料7为斜板填料,所述填料7的倾角为75
,填料7的垂直高度为1500mm,填料7的材料为玻璃钢;所述泥斗ⅰ12、泥斗ⅱ11的侧壁倾斜角度为60
;所述的沉淀区ⅱ9设置出水槽4,出水槽4设置一根;所述的出水槽4与排水槽5相连接,所述的排水槽5设置在沉淀区ⅱ9的外侧壁。所述的开孔为圆孔,开孔总面积为导流墙面积的15%。
36.一种带排泥装置的沉淀池,泥水经一侧进入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泥水分离;污泥落入沉淀池底部,底部污泥随刮泥机的运动进入泥斗中并排出;废水经沉淀池顶部溢流堰及集水池、排水管排出。此沉淀池单靠重力沉淀作用,沉淀效果不如浅层沉淀效果好,出水水质不稳定,且带有排泥装置,增加电耗,增加使用成本。
38.一种辐流式沉淀池,泥水由进水管经中心筒布水进入沉淀池内部,在沉淀池内停
留一定时间,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泥水分离;污泥下沉至底部经刮泥机收集并排出系统;废水经沉淀池周边出水堰溢流进入集水槽并排出。此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在0.4~0.6吨水/平米/天,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土建投资高,且不适用于处理小水量的废水。
40.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2中处理废水的方法分别进行效果试验。待处理的废水为经过预处理、生化处理及高级氧化处理后的废水,经高级氧化处理后的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550mg/l。此废水进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分别按照实施例1和对比例1~2中办法来进行试验,实验数据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实施例1中的出水悬浮物浓度为11mg/l,且出水水质稳定,而对比例1~2中的出水悬浮物浓度为43~46mg/l,且出水水质不稳定。以上数据说明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好的降低出水悬浮物的浓度值,提高废水的沉淀效率。同时能避免常规斜管沉淀池进水端填料因污泥堵塞而发生的填料坍塌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系统运行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探索新型氧化还原酶结构-功能关系,电催化反应机制 2.酶电催化导向的酶分子改造 3.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多肽对酶-电极体系的影响4. 生物电化学传感和生物电合成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 2.涉及材料功能化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热稳定剂的研发
高分子生物材料与生物传感器,包括抗菌/抗污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超分子水凝胶、蛋白质材料的合成与自组装、等离子体聚合功能薄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SPR)、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生物传感器等。
1. 晶面可控氧化铝、碳基载体及催化剂等高性能、新结构催化材料研究 2. 乙烯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3. 低碳不饱和烯烃的选择性氧化催化剂及工业技术开发
1. 加氢精制 2. 选择加氢 3. 加氢脱氧 4. 介孔及介微孔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