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郭包肉 前史的底片:天都快亮了你还在炕上尿了一泡

  1948年12月,在大陆的控制行将崩溃之际,蒋介石启动了一项“抢救大陆学人方案”。他从南京派出若干架专机,专机的使命只需一个:接北平那些国宝级的知识分子们去台湾。

  名单里,时年54岁的哲学大师冯友兰赫然在列,他其时的职务是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面临清华校长梅贻琦的竭力劝说,冯友兰和妻子任载坤却决议:哪儿也不去,就在北平,等来 。

  大多数闻名教授和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们都做出了和冯友兰相同的挑选,只需胡适、梅贻琦等少数人飞去了南京,继而转赴台湾。

  冯友兰后来回想说:“其时我的情绪是,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需能把我国治理好,我都支持。这个话我在昆明时就现已说过。”

  其时在知识分子中心,关于走或留的问题,各有建议,议论纷纷。冯友兰主见拿定后,心里倒觉得很安静,静待事态的开展。

  冯友兰说:“何须走呢?来了,也是要建造我国的,知识分子仍是有用的。你是搞自然科学的,那就更没问题了。”

  新政权来交代,他不在留用名单中,所以他自动请辞了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务,这个请辞敏捷就被同意了。可很快又传来音讯,有人宣称,冯友兰最大的问题是“思维与党不合”,这在其时是个很严峻的帽子,比郭沫若批沈从文是“桃红色作家”还令人胆颤。

  冯友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他晚年回想道:“其时有许多人向写信表态,所以我也写了一封。”

  1949年10月5日——在举办开国大典后的第四天,他提笔给写信。

  在你和我国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们为我国人民拓荒了一个新天地,为我国前史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联系全人类四分之一人的存亡荣辱的一件大事,当然 ( 也 ) 是全国际的一件大事。

  我参与了你在上任的仪式,我感受到近几日来大众的欢欣。一切的新气象以及自北京解放以来的所见所闻,使我殷切相信你所说的,我国人民不光是站起来了,并且一个文明的高潮即将降临,使我国以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的姿势呈现于国际。

  在参与这几日的庆祝的时分,我于欢欣之中,感觉到非常愧悔,因为在曩昔我不光关于革新没有出过一份力气,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产生过联系。我曾经所讲的哲学,有唯心及复古的倾向,这些在客观的社会影响上讲,都于革新有阻止。各方面临于我的批判我都彻底承受,可是我也要表明,我乐意跟着新我国的诞生,尽力改造自己,作一个新的开端,使我能跟着你及我国,于新我国的建造中,尽一份力气。

  ……我方案于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前史的观念,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我国哲学史》从头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你所说的,咱们不光要知道我国的今日,还要知道我国的昨日。我愿以此项工作迎候即将降临的文明高潮,并呼应你的召唤。”

  友兰先生:10月5日来函已悉。咱们是欢迎人们前进的,像你这样的人,曩昔犯过过错,现在预备改正过错,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用急于求效,能够慢慢地改,总以采纳厚道情绪为宜。

  冯友兰后来回想说,接到毛的复信,他有两点很意外:一是,“我不料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并且信仍是他亲笔写的,其时颇有意外之感”;二是,“信中最重要的一句线;总以采纳厚道情绪为宜’我不明白,并且心中有一点恶感。我其时想:什么是厚道情绪?我有什么不厚道呢?”

  可是首领说你不厚道,你便是不厚道。尔后二三十年,冯友兰就一向在被改造中。每次运动,冯友兰无一幸免,人称“老运发动”。

  “文革”刚一迸发,冯友就被揪了出来,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反抗学术权威”、“内行”的帽子,无休止的被批斗,饱尝摧残。

  1961年,胡适在与友人的唠嗑中聊到了冯友兰,胡适说:“传闻冯友兰在那边(大陆)认过一百三十屡次的错,自己承认是无可救药的资产阶级。”

  张岱年说,冯先生位置特别,不只没有“言而当”的自在,乃至没有“默而当”的自在。

  1967年,冯友兰已年逾七旬,患有严峻的前列腺肥壮,小便不通。到医院去治病,因为“反抗学术权威”的身份,医院不予收治,无法之下,他只得致信北大哲学系文革组长,报告、陈说其病况,哀请出具介绍信以便医治。但直到尿中毒,才于1月15日住进北京医院,但手术没有做完,医院也被造反派夺权,他又被赶了出来。没办法,他只好拖着尿瓶子承受批斗。尔后经多方尽力,直到三月份才做完第2次手术。

  1971年12月,78岁生日,冯友兰一口气写下《韶山颂》三十三首,其间最终一首写到:“曾以宏词作《天问》,又以革新作《天对》。旷世风流问对人,万岁万岁万万岁”,其措辞之直白、风格之低俗,令人惊异;其情绪之谦卑、之悲痛、之奉承,与1949年曾经的冯友兰判若鸿沟,更与那个写《西南联合大学碑铭》的冯友兰天差地别。

  1973年春,梁漱溟在冯友兰家吃饭,临别时,冯友兰颂了《论语》中的一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孰料当年初冬,开端在若干场合提出批孔的问题,冯友兰立刻就写文章批孔,气得梁漱溟直接与他绝交。

  冯友兰的活跃体现得到了一些报答。“文革”晚期,他忽得重用,担任了“梁效”写作班子的参谋,成为了的“御用文人”。被宠若惊知恩图报之余,他在《光明日报》宣布《咏史》诗二十五首,其间一句曰:“则天勇于作皇帝,亘古中华一女雄”,奉承之态几乎令人作呕。

  “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一直不表态,所以遭到大会小会的连番批斗。运动后期,组织者再次强逼梁漱溟表态,梁昂然道:全军能够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还有吴宓先生,那时吴宓境况本就非常困难,“批林批孔”运动开端后,吴宓坚决不批孔。他说:“没有孔子,我国还在混沌之中”,“甘愿杀头,也不批孔”。

  1985年,冯友兰九十寿庆,约请梁漱溟参与,说北大哲学系的白叟现在只剩咱们两人了,希望能见一面。梁漱溟毫不客气地回信回绝:足下奉承,我才不乐意见你!

  “文革”中参与“梁效”写作班子的不胜阅历成为冯友兰晚年的污点,这段阅历,他在《三松堂自序》中有言及。他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情绪写道:“我在其时的思维,真是毫无脚踏实地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

  冯友兰的检讨是真挚的,可谓儒家所言“知耻近乎勇”。可是,“四大文人”之一的恶名现已烙在他的身上挥之不去。

  人已逝,名犹在。胡适点评冯友兰说:“全国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冯友兰字芝生。

  1976年秋,“”倒台,举国欢庆之时,冯友兰的夫人任载坤幽幽地对他说了一句:“天都快亮了,你还在炕上尿了一泡。“